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侷限







來台北第三年,
總算也趕上台北電影節的風潮。









       

         婷雅選的片子,澳洲電影"I am you" 《美麗‧原罪犯》。
         原名和譯名各自表達了電影的一個部分。

         Caroline因著自己不夠美麗的容貌、不夠纖細的身材感到痛苦,曾經說過自己被囚禁在這樣醜陋的身體裡。因此,美麗,是Caroline嫉恨Rachel,甚至最後殺害她的原因。

        但 I am you 則表達得更為全面。Caroline對於Rachel的羨慕,不只是容貌,還有幸福和樂的父母手足、以她為中心的家庭氛圍、出色的才華與表現,甚至與男友大膽的濃情蜜意。Caroline想要的,不只是美麗,她想要的,就是成為Rachel。

        開場時那樣美麗的風景、耀眼的眼光、動聽的音樂與歌唱,誰能想到後面隱藏著這樣殘忍的故事。

        就像父母眼中,那個美麗出色、令人放心的女兒,卻早已違背父母的期待,做出許多「我媽知道一定會殺了我」的事情。和樂的家庭之下,同樣暗潮洶湧。家庭關係這麼親密的Barber一家人,當女兒失蹤了,父母竟然對於誰造成的、她在哪裡的種種可能性一無所知。

        Caroline心心念念想要成為的Rachel同樣面臨慾望不得滿足(300澳幣的鞋子)、也一樣得面對家人朋友的負面批評(出事前與母親的爭吵、同學提及她與男友親熱時不屑的態度)。

        I am you,但you未必更好。

       也許未必會做出那麼極端的行為,但每個人都曾有過好想成為某個人的時刻,卻忘記了,那個某人也有自己生命中的悲哀和痛楚。

       除了Caroline對成為他人的渴望、Rachel不為人知的部分,戲中還點到了父母對子女強烈的感情和保護(每次Mr.Barber陷入痛苦,只要小女兒出現他就會勇敢起來)、媒體的力量、澳洲對於犯罪的不敏銳(我一直想像如果是CSI的話只要半集的時間就會破案了.......)。所以我說 I am you 也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雖然 Guy Pearse 和 Miranda Otto是戲中最有名的兩個明星(還有侏儸紀公園的Sam Neill),但戲中著重描繪的是Caroline渴望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的心理。這或許也是真人真事改編的侷限吧,有留下手稿展露內心世界的Caroline,比之Rachel和戲份也很重卻沒怎麼發揮的男朋友,角色飽滿很多。

        劇中不斷強調Rachel根本沒有父母想像的這麼乖,可是呈現的方式就只是一再用影像或台詞說明:她和男朋友發生了親密關係。在1999年的澳洲,也許這樣就是叛逆的表現吧!只是,想要強調和美家庭下的暗流,光是單線地強調的婚前性行為似乎還是有點單薄。這或許也是受限於真人實事的關係。

       因此,我會說這是一部讓我有些震撼、有些思考的電影,但我不會說它是一部好片。總覺得太過追求符合真實,因此侷限了角色、侷限了劇情,有時候會不太明白這個鏡頭或者這個劇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比如故事開始於Rachel的藏屍處,拍了長長的風景畫面後,終結在一個背光站立的人影(後來才知道那是埋完屍體的Caroline),可是,這樣的畫面想要表達什麼呢?反而使得電影的開始,在Miranda Otto深刻、觸動人心的旁白之後,節奏顯得拖沓。而在人影之後,馬上接進Rachel和他男朋友的舞蹈,雖然舞姿有力、與配樂結合完美,連頭髮揮出去的線條都很完美,但是,為什麼要把這段接在這裡呢?除了表現Rachel很會跳舞之外,它與前後情節都沒有太大關聯性。就劇情上的意義而言,反倒不如Caroline在家裡崩潰之後,恍惚地走到鄰居家,看見大家全神貫注注視著翩翩起舞的Rachel。
    
       更別說出現兩次,雖然畫面很美,但真的不知道意義何在的床戲。

       無論如何,演員的表現還是非常出色。心焦的父母、自我折磨的殺人犯、青春洋溢的情侶舞者,讓觀眾輕易地被拉進故事裡,跟著擔憂、跟著崩潰、跟著落淚。

        終於在魔戒三部曲之後在大螢幕上再一次見到Miranda Otto,一場在警局對著認定女兒只是蹺家的警察發飆的戲,完全能感受到作為母親的煎熬。回到現實世界的Eyown,仍然展現了自己豐沛的戲感和力量。



     











 圖片來自:台北電影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