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蝴蝶的逆襲

只要是接受華人教育長大的,應該沒有人不知道梁祝的故事。

黃梅調曾經紅極一時、電影的主題曲也耳熟能詳、動畫版也有很多人喜愛(我特別喜歡現代到不適合梁祝,但真的蠻好聽的主題曲:蕭亞軒的『你是我生命一句驚嘆』)……。

但據說一切的源頭來自於越劇。




因此,因著上海文化節而來台演出的上海越劇院一連四天的節目中,我就只看了今天這一場。

事後回想很訝異的是,我竟然覺得自己可以用一種輕鬆地心情去看一場「梁祝」……。正如我一開始所說,只要是接受華人教育長大的,沒有人不知道梁祝的劇情,因此即使是他們相知相交、長亭結拜、燈下共讀,我都難免有一絲傷感,整個舞台彷彿籠罩著憂鬱的黯然。

越劇的腔調需要一點時間習慣(但為什麼我看小百花的西廂記就沒有這種困擾??),梁山伯扮相頗為儒雅,祝英台的唱腔則多了幾許黏膩,每一次輪到祝英台主唱我就忍不住有點出戲。

之前戲曲選聽同學口頭報告時,得知越劇喜愛用幕後合唱。梁祝確實也很常用,幾乎每一場的開頭都是先有人幕後合唱才拉幕的。

但這樣的做法用了八折後難 免有點死板,不若小百花的西廂記那般靈活,猶記得大殿上張生鶯鶯猛然相見,配上「乍見五百年風流冤孽」的合唱,彷彿是張生、鶯鶯,以及所有熟知〈鶯鶯傳〉 的讀者的心情

(五百年風流冤孽似乎更符合唐傳奇明知道自薦枕席會導致自我毀滅卻又難以抗拒、最終應驗自己預感的無奈崔氏)。


根據我身旁非常專業的台大崑劇團團長燦羽所言,黃梅調的主要劇情和唱詞都由越劇而來、歌仔戲又從黃梅調照樣搬演。

果不其然劇情唱詞真的與黃梅調頗為相似,讓先入為主的我屢次受到黃梅調的旋律干擾而不能盡情投入。

饒是如此,十八相送和樓台會我還是哭了……。


梁山伯在樓臺會這一場真的發揮的淋漓盡致,不管是剛開始的欣喜若狂,得知真相的悵然、悲憤(揚言狀告分明沒錯的祝家馬家,癡心至極),對英台又是 怨、又是不捨,想放棄又不甘心、想堅持又知道不可能。種種複雜的心情,在一個頓足、一個甩袖、一個擊案中,讓觀眾的心都跟著痛了起來。
「狀告馬家仗勢欺人」「我梁家花轎先來抬」以前就聽過的段落,搭配上演員細微的小動作(表情就真的看不到了…),更有一種無可奈何、無計可施因而只能撒潑之感,能讓儒雅守禮的梁山伯無理取鬧成這樣,足見其情深與失落。


或許是對於梁祝最早的影像印象來自於吳奇隆和楊采妮主演的電影,在觀賞越劇的同時常不自覺地補充電影情節。
比如兩人在書院的相處,電影增加了祝英台熬夜背書、梁山伯用繩子綁住他的髻保持清醒,於是考試時的祝英台就一邊拉著自己的髻,一邊順利地背出《詩經》的〈月出〉。
書院的部分電影著墨地比越劇和黃梅調都多很多,比較能看出兩個人感情增長的過程。


而在山伯臨終一折,我一直很介意梁山伯身為家中獨子,不為母親好好保重還因為情路不順而病死很有意見,不過當他大喊一聲「英台」往後倒去,我還是忍不住哭了…….又是因為電影的關係。

電影中梁山伯是被祝員外(這裡的祝員外和越劇中的對女兒無可奈何的好爸爸截然不同…xD)派人痛打一頓之後,受傷又生病才死去的。祝英台的母親來找 受傷生病的梁山伯,希望他能寫封絕交信讓英台死心嫁人,梁山伯展開卷軸,卻怎樣也不忍心下筆,愁腸百轉,化為一口鮮血噴灑在信札上。

祝英台的母親低低說了一聲:「這樣就夠了,謝謝你。」

多年後的現在想到這一幕,仍然低迴悵然。

梁祝故事中最為人稱頌的就是化蝶的結局,美麗、淒涼,卻又帶著彌補式的圓滿。
當我正為了祝英台淒厲地唱詞:「不能同生願同死。」淚流滿面的時候,劇情迅速地轉入化蝶的段落……

生離死別、令人痛不欲生的兩位主角,穿著「蝴蝶裝」,手拉著手,蹦蹦跳跳地出場了。
蝴蝶裝上兩隻袖子各有五六個圓點,遠遠望去彷彿是巨大的複眼。

後方緩緩升起巨大的蝴蝶翅膀「三對」(燦羽精準地換算出那是一隻半的蝴蝶),再加上布幕上的蝴蝶紋路…整個場景非常的…蝴蝶。

我知道化蝶是重頭戲,但是人都知道蝴蝶的長相,真的有必要做得如此具象嗎?

蝴蝶裝、大蝴蝶道具、蝴蝶紋的布幕,組合起來,簡直可以改拍成繼鳥、大蟑螂(秘密客)、大蜘蛛(八腳怪)之後,系列作的最新力作:蝴蝶的逆襲。劇情是大蝴蝶會飛撲到人類身上吸吮』花蜜』。


總之,所有的感傷和感動,都在歡樂的蝴蝶裝舞步中消失殆盡,我有必要回顧一下電影版的梁祝化蝶來安撫我受傷的心靈…….。


0 意見:

張貼留言